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119章 银火重燃(1/2)

雷山镇的雨季来得又急又猛。龙安心踩着泥泞的山路,第三次核对手中的地址——

"月亮湾巷17号

",据说这是最后一位掌握传统银饰工艺的老银匠住所。吴家祖传银饰箱中那几件氧化严重的首饰,正用红布包着贴在他胸前,随着步伐轻轻晃动。

巷子尽头是一间低矮的木屋,门楣上挂着

"苗族风情纪念品

"的塑料招牌,橱窗里摆满机器压制的廉价银饰。龙安心心头一沉,还是推开了门。

"随便看,全场八折。

"一个沙哑的声音从里屋传来。

当老银匠陶德昌出现在门口时,龙安心几乎认不出这就是照片上那位精神矍铄的匠人。老人佝偻得像棵老松,右眼蒙着白翳,左手的拇指和食指缺失了第一节——那是多年前一次冶炼事故的代价。

"陶公,

"龙安心用刚学的苗语问候,

"我是凯寨合作社的龙安心,想请您...

"

"不订做了,

"老人摆摆手,残缺的手指在空中划出奇怪的轨迹,

"眼睛不行,手也不行。要买纪念品那边有。

"

龙安心没有放弃,他从怀中取出吴家的红布包,小心展开。氧化变黑的银饰在昏暗的室内依然黯淡无光,但老人独眼的目光却突然凝固了。

"这是...

"他颤抖着伸出手,又在即将触碰时缩回,像是害怕惊扰某种神圣之物,

"吴阿榜的手艺?

"

"您认识?

"龙安心惊讶地问。

陶德昌没有回答,转身走向里屋。龙安心跟进去,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——二十平米的小屋里,一张单人床,一个电磁炉,其余空间全被各种木箱占据。老人打开其中一个,灰尘飞扬间,露出已经生锈的银匠工具。

"十五年没碰了,

"老人用衣角擦拭一把錾子上的锈迹,

"自从旅游区开了那些机器店...

"

龙安心蹲下身,轻轻拂去另一个箱子上的积灰。掀开箱盖,里面是一套完整的银匠炉具,小巧精致的坩埚和吹管虽然氧化发黑,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良工艺。

"我能修复它们,

"龙安心脱口而出,

"用现代技术除锈,不会损伤原物。

"

老人独眼中闪过一丝光亮,随即又暗淡下去:

"修好了又怎样?没人学,没人买。我孙女在深圳打工,一个月挣的比我过去一年还多。

"

龙安心从手机调出合作社的银饰订单——美国苗胞协会追加的五百套

"寻根礼盒

",每套都需要手工银扣。

"预付金已经到账,

"他指着屏幕上的数字,

"只要您愿意出山,分红足够供您孙女上大学。

"

陶德昌的独眼在订单数字和生锈工具间来回游移。屋外雨声渐大,打在铁皮屋顶上如鼓点般密集。突然,老人抓起一把锤子,重重敲在身边的铁砧上。

"铛——

"

金属碰撞的余音在狭小的房间里久久回荡,震得龙安心耳膜发痛。陶德昌却像被这一声唤醒,残缺的手指抚过铁砧表面的每一处凹痕,如同盲人阅读盲文。

"这是'回音砧',

"老人突然说,声音比先前清晰了许多,

"听出差别了吗?普通铁砧响一声就完,这个能回三响。我爷爷用雷击过的陨铁打的。

"

龙安心这才注意到余音中微妙的波动,确实像山谷回声般层层递进。他想起物理学上的谐波原理,但眼前这个粗糙的铁块显然不是精密计算的产物,而是纯粹经验与灵感的结晶。

"我需要三天,

"龙安心下定决心,

"把工具恢复到工作状态。您只需要告诉我行不行。

"

陶德昌盯着他看了很久,突然问:

"你为什么做这个?汉人又不戴苗银。

"

问题直指龙安心心中最脆弱的部分。他摸着胸前的蝴蝶银饰——吴晓梅送的那枚,想起她高烧时背诵的族谱,想起务婆的古歌,想起阿公传授的狩猎知识。这些碎片在他心中拼出一个模糊但强烈的图案。

"因为我住在凯寨,

"他最终回答,

"而凯寨需要它的银匠。

"

雨停了。一道阳光穿透云层,正好照在打开的银匠工具箱上。那些生锈的工具突然闪闪发光,像是一群沉睡多年的精灵睁开了眼睛。

三天后,龙安心带着全套修复工具回到雷山。化学除锈剂、超声波清洗机、微型电解装置——这些现代科技产品与陶德昌的古旧工具形成奇异对比。老人起初对

"铁盒子

"充满怀疑,直到看见一把黑乎乎的錾子经过处理后重现精细花纹,才啧啧称奇。

"比用尿泡快多了,

"他难得地开了个玩笑,指的是苗族传统的用尿液除锈法。

工具修复工作进行了一整天。每件器具恢复原貌时,陶德昌都会讲述它的来历和特殊用途。龙安心这才明白,苗族银匠的工具不是标准化产品,而是根据每位匠人的手型、习惯甚至性格量身打造的。那把缺了角的剪刀是为了给某位左撇子歌师做头饰,这组弯曲的镊子专门用来处理

"泪丝

"工艺...

傍晚时分,最后一件工具——那个陨铁铁砧也恢复了光泽。陶德昌突然站起身,从床底下拖出一个布满灰尘的陶罐。

"银匠炭,

"他小心翼翼地倒出一些黑色颗粒,

"山核桃木烧的,只有这种炭能达到'泪丝'需要的温度。

"

龙安心凑近闻了闻,炭粒散发着淡淡的坚果香气。现代银匠多用燃气炉,但根据陶德昌的说法,只有这种古法木炭产生的还原焰能让银保持最佳延展性。

"可以开始了吗?

"龙安心迫不及待地问。

陶德昌摇摇头:

"等月圆。银器要吸收月光精气才有魂。

"

这个回答让龙安心哭笑不得。但令他惊讶的是,当他查阅手机上的月相APP,发现三天后确实是满月,而且据天文资料显示,那晚还将出现半影月食——月亮会呈现出罕见的铜红色。

"月食也行?

"他半信半疑地问。

"更好!

"陶德昌的独眼闪闪发光,

"红月银器最能锁魂。

"

等待月圆的三天里,龙安心忙着准备其他材料。他从合作社调来一些老银料,又按陶德昌的要求去特定山头采集了几种草药,据说冶炼时加入能增加银的

"柔韧性

"。最奇怪的要求是要一撮吴晓梅的头发——

"蝴蝶银饰必须有真蝴蝶的魂

"。

月食当晚,陶德昌换上了一身干净的靛蓝苗服,残缺的手指间捏着三炷香。小院中央,修复好的银匠炉已经架起,山核桃炭烧得正旺,发出轻微的爆裂声。

"第一炉,祭祖。

"老人将一把银屑投入坩埚,开始用古苗语吟诵。龙安心听不太懂,但能辨认出几个反复出现的词:

"火

"、

"手

"、

"记忆

"。

当月亮刚刚开始被地球阴影侵蚀时,陶德昌正式开始了工作。令龙安心惊讶的是,老人一旦拿起工具,那些残缺的手指突然变得灵活无比。他左手持钳,右手握锤,在铁砧上敲击的节奏竟然与远处传来的苗鼓声隐隐相合。

"这是'打银调',

"陶德昌边工作边解释,

"每个银匠家族都有自己的节奏。我的是祖爷爷从水车声里悟出来的。

"

龙安心仔细观察老人每一个动作。与现代首饰加工的精确计算不同,苗族银匠似乎更依赖触感和声音。陶德昌不时将半成品的银片贴近耳畔轻弹,根据回响调整下一锤的落点和力度。

"银会说话,

"见龙安心困惑,老人解释道,

"太脆了喊尖声,太软了哼闷声,刚好时就唱'嗡——'。

"

月亮被阴影吞噬过半时,陶德昌开始制作

"蝴蝶妈妈

"胸针的主体。他将吴晓梅的头发编成细绳,裹在一根银丝里,然后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编织成网状翅膀。最神奇的是,当他把这件半成品举向月光时,银丝网竟然发出了轻微的嗡鸣声。

"成了!

"老人兴奋得像孩子,

"听到没?它在认月亮!

"

龙安心确实听到了——一种介于蜂鸣和铃铛之间的声音,随着月食进度而变化。这不符合他所学的任何物理原理,但确实发生在眼前。

凌晨两点,月食结束,作品也完成了。陶德昌将胸针浸入特制的药液中做最后处理。液体翻滚间,龙安心看到银光闪烁,仿佛真有一只蝴蝶在水中挣扎着要飞出来。

"给。

"老人用钳子夹出胸针,在围裙上擦干,递给龙安心。

即使在昏暗的灯光下,这件作品也美得令人窒息。蝴蝶翅膀上的纹路不是简单的装饰,而是一幅微缩的星辰图;身体部分则是一个小小的人形,面部表情栩栩如生;最神奇的是,当龙安心无意中碰到某个机关时,翅膀竟然能微微扇动,发出类似务婆古歌的旋律片段。

"这...这怎么可能?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@书本网 . www.bookbenz.net
本站所有的文章、图片、评论等,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,属个人行为,与书本网立场无关。
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。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,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