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119章 银火重燃(2/2)

"龙安心翻来覆去地检查,找不到任何机械装置的痕迹。

陶德昌神秘地笑了:

"银记得它听过的歌。我把它放在录音机旁边三天了。

"

龙安心这才想起,老人这几天确实总是把半成品放在一个老式录音机旁,里面循环播放着务婆的《开天辟地歌》。他原以为这只是某种仪式,没想到真有实际作用。

"声波锻造,

"龙安心喃喃自语,

"通过特定频率的震动改变金属晶体结构...

"

"什么波不波的,

"陶德昌打断他,

"就是银喜欢歌,就像人喜欢酒。

"

回凯寨的路上,龙安心小心地捧着装有胸针的木盒,思绪万千。这件融合了千年工艺与现代科技的作品,似乎也象征着他自己在苗族文化中的位置——既非完全的外来者,也非真正的局内人,而是一座活着的桥梁。

吴晓梅的生日庆祝会在合作社举行。当她打开龙安心送的木盒时,全场突然安静下来。那枚蝴蝶胸针在灯光下熠熠生辉,翅膀上的星辰纹随着角度变化时隐时现。

"这是...

"吴晓梅的手指轻轻触碰银蝴蝶,突然像被电到般缩回,

"它在动!

"

龙安心微笑着演示了机关。当胸针被按特定方式佩戴在左胸时,随着佩戴者的呼吸起伏,翅膀会产生几乎难以察觉的轻微扇动,仿佛一只真正的蝴蝶停在心口。

"陶公说,这叫'活银',

"龙安心解释道,

"只有吸收过月光的银才能...

"

他的话没能说完。吴晓梅突然上前一步,给了他一个结实的拥抱。这个在苗族文化中极为罕见的举动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,包括龙安心自己。他感到胸前的蝴蝶银饰变得滚烫,似乎要烙进皮肤里。

"我给你戴上?

"分开后,龙安心轻声问。

吴晓梅点点头,转过身去。龙安心小心地将胸针别在她的左衣襟上,手指不可避免地触碰到她锁骨处的皮肤,温暖而柔软。当他扣上卡扣的瞬间,吴晓梅突然深吸一口气——银蝴蝶的翅膀明显扇动了一下,发出几个清脆的音符。

"《蝴蝶歌》的第一句...

"务婆眯起眼睛,

"它会唱整首吗?

"

"目前只会三句,

"龙安心承认,

"陶公说随着佩戴时间增长,它会'学'会更多。

"

庆祝会结束后,龙安心带着几位大学生志愿者回到雷山,准备用3D扫描技术记录陶德昌的工艺。没想到刚一拿出设备,老人就勃然大怒。

"不准拍!

"他用苗语大吼,抄起一把锤子威胁要砸相机,

"魂会被吸走!

"

龙安心费了好大劲才安抚住老人,解释这不是普通相机,而是一种

"画图的机器

"。陶德昌仍然半信半疑,直到大学生们展示如何将扫描数据转化为三维模型。

"这是...我的铁砧?

"老人盯着屏幕上旋转的陨铁砧立体图,独眼瞪得溜圆,

"连那个小坑都画出来了!

"

"不止如此,

"龙安心操作软件放大了铁砧表面的微观结构,

"看这些纹理,像不像年轮?我们猜测这就是它能产生回声的原因——晶体排列形成了天然的分层结构。

"

陶德昌凑近屏幕,残缺的手指轻轻触摸那些放大的图像。当龙安心切换到

"声波模拟

"模式,展示铁砧如何将一次敲击转化为三重回声时,老人的独眼突然湿润了。

"我爷爷说过...

"他的声音哽咽,

"每一声锤响都是三辈人在干活——现在的你,年轻的你,和死去的你。

"

扫描工作持续了三天。随着更多工具的数字化,一些惊人的发现逐渐浮出水面。那组看似随意的弯曲镊子,其弧度精确匹配声波在银中的传播路径;用于

"泪丝

"工艺的拉丝板,孔洞形状符合流体力学最优解;甚至陶德昌锤击的节奏频率,也被分析出能有效消除银的内部应力。

"这不只是工艺,

"负责扫描的工科大学生惊叹,

"这是一套完整的声学冶金学!

"

陶德昌对这些术语一头雾水,但当看到自己制作的银饰在虚拟环境中被

"拆解

"、

"重组

"甚至

"改良

"时,他表现出惊人的理解力。

"这里不对,

"他指着屏幕上一条虚拟银丝的放大图,

"太直了,伤魂。要像柳枝那样,直中带曲。

"

技术人员调整参数后,果然模拟出的银丝韧性提升了30%。龙安心突然意识到,苗族银匠千年积累的经验法则,或许正是现代材料科学正在探索的前沿领域。

最后一天,当所有数据收集完毕,龙安心小心翼翼地问陶德昌:

"您愿意收徒吗?不是这些大学生,是我。

"

院子里突然安静得能听见炭火熄灭的细响。老人用独眼审视着龙安心,目光如炬。

"为什么?汉人当不了苗银匠。

"

"因为我住在凯寨,

"龙安心再次给出同样的答案,但这次补充道,

"而且我父亲是木匠,祖父是铁匠,曾祖父是铜匠...我们家血脉里流的是匠人的血。

"

他掏出那把刻有

"龍

"字的錾子——陶赛归还的祖传工具。陶德昌接过来仔细检查,在看到那个汉字时突然抬头。

"龙?

"他用生硬的汉语问。

龙安心点点头,突然想起吴晓梅说过,

"龍

"在老挝苗语中读作

"阿耶

",意思是

"根

"。

陶德昌转身进屋,片刻后捧出一个布满灰尘的木匣。打开后,里面是一本发黄的册子,封面用汉苗双语写着《银匠谱系》。他翻到某一页,指向一个名字:龙应奎,清代道光年间,备注

"汉匠师,授我祖拉丝法

"。

"这是...

"龙安心的手开始发抖。

"你祖宗,

"陶德昌直截了当地说,

"三百年前教苗人做银丝的汉人铁匠。

"老人合上册子,

"看来银匠魂转了一圈,又回来了。

"

离开雷山前,龙安心在合作社账户上设立了一个专项基金,用于支持陶德昌重开银匠铺和培养学徒。作为回报,老人答应每月来凯寨指导一周,同时允许将扫描数据用于非遗保护项目,但坚持核心工艺

"只能手把手教,不能进电脑

"。

回村的路上,龙安心不断摩挲着那把祖传錾子。手机突然震动,是陶德昌发来的照片——老人已经收拾好行李,站在重燃的银匠炉前,举着刚完成的一件新作品。那是一个融合了汉苗风格的银锁,一面刻着

"龍

"字,一面是蝴蝶纹样。

"入门礼,

"附言写道,

"满月之夜带上你的锤子来。

"

吴晓梅在村口等他,胸前的银蝴蝶在夕阳下闪闪发光。当她转身时,龙安心清楚地看到翅膀扇动了一下,发出几个清脆的音符——正是《蝴蝶歌》的第二句。

"它学会了...

"吴晓梅轻声说,手指轻抚银饰,

"就像你一样。

"

龙安心不知如何回应,只能微笑。胸前的蝴蝶银饰突然变得温暖,仿佛在无声地歌唱。远处的梯田上,第一缕月光已经悄然升起,银色的光芒如水般流淌过山谷,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。

---

@书本网 . www.bookbenz.net
本站所有的文章、图片、评论等,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,属个人行为,与书本网立场无关。
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。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,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。